何以笙箫默小说 > 家父李隆基 > 第四章 太原郭氏

第四章 太原郭氏

    出门,是一定要准备马匹的,因为马厩里的骏马,在工作以外的时间,身上是没有装备的。

    你得给它装上马具之后,稍微喂它一些细料饮水,还得给它套上一个马嘴笼,防止马匹在外面乱吃地上的东西。

    贵族们养一匹马,比养二十个人的花费还要多。

    今天惊了李林甫的那匹黑马,肯定是不能用了,毕竟还在发情期,比较冲动,遇到异性容易失去理智,其实有些人家里,会将公马阉了,在保证其脚力的情况下,使其性情更加温顺一些。

    但李琩不喜欢这么干,公马好比保时捷,阉了的公马,那就是保时泰了,骑乘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李琩喜欢骑烈马。

    太子李绍的宅邸,有点远,骑马得二十分钟。

    其实这段路程,完全可以走路,但贵族们的出行,习惯了骑马,这叫仪仗,也是礼法。

    何况李琩几乎不去太子宅,正因为不熟,所以要正式一点。

    过了太子府的前院,就是中堂所在,今晚的宴会就在这里。

    太子李绍邀请的也都不是外人。

    老十六永王李璘,新任朔方节度王忠嗣,太子宾客兼秘书监贺知章,太子侍读潘肃、工部侍郎兼主客郎中吕向、太子侍读兼集贤院修撰皇甫彬,返京述职实际上是给李隆基送生日贺礼的北海太守李邕,还有长安令韦坚.......

    客人有二十来个,李隆基的《诫宗属制》中,可没有规定太子不准结交大臣的,毕竟是储君,储君也是君,明着不能太过于约束太子,暗地里怎么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    眼下的太子,还没有历史上那么卑微,毕竟现在还是开元年间,太子太师前宰相萧嵩,太子少师信安郡王李祎,虽已致仕,但是这两人只要活着,李林甫就会有所顾忌。

    况且太子已经很小心了,今晚的这些人,大多身上都兼着东宫的官职,而王忠嗣与太子交好,更是李隆基亲口交代的。

    坐在左侧上首的王忠嗣挥退了殿内的歌伎,让乐工们退了出去,随后朝太子缓缓道:

    “臣这一次去朔方,有两個人要打点好,一个是朔方振武军使郭子仪,此人乃是耿国公(葛福顺)的姑表兄弟,素闻其勇武,擅练兵,若是这个人听话,我在灵武的事情也好做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好说,”太子微笑点头,看向坐在自己身后的一名中年人道:“守贞负责此事,要打点好了,务不能让孤的义兄在朔方为难。”

    太子仆王守贞点了点头:“喏!”

    王守贞是谁呢?李隆基的天子元从,霍国公王毛仲的长子,他的妹妹,就是嫁给了耿国公葛福顺的长子,两家是姻亲,而王守贞兄弟四个,全部在东宫任职。

    郭子仪当年参加武举,起家左卫长上,长上是从九品的武官,属于长期职位,不会随着京师更换戍卫而调动,他的这个位置,就是耿国公葛福顺安排的,葛福顺的妈妈是郭子仪的亲姑姑。

    “除了这个郭子仪,另外一个又是谁呢?”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贺知章捋着他雪白的胡须,笑问道。

    王忠嗣在太子这里是很随意的,闻言调整了一个坐姿,淡淡道:

    “还是一个姓郭的,已故太原郡公郭知运次子郭英奇,此人是从河西调任安北都护府。”

    韦坚笑道:“这个人我认识,堪称良将,他在河西担任河源军使已有五年之久,一年前调任朔方,大将军与他是同乡,族内没有交情吗?”

    “没什么交情,”王忠嗣摇了摇头道:

    “朔方七个军镇,经略军,丰安军,振武军、安远军、东受降城驻军、西受降城驻军、安北都护府府下军,统兵六万四千七百,这其中,安北都护府的大都护仍是棣王(李琰,老四)遥领,副大都护,就是郭英奇,这个地方有两个太原郭氏,我需向太子借一个人啊。”

    说罢,王忠嗣瞥了一眼对面上首的永王李璘。

    历史上对李璘的样貌有如此描述:貌陋甚,不能正视,也就是丑的没法看,这小子之所以在这里,是因为他就住在这里,生母郭顺仪过世之后,是太子在抚养他。

    是的,他的生母姓郭,他的亲舅舅也是历史上的一位猛人,目前的官职是拜朝议郎,守驾部员外郎。

    李璘心知王忠嗣用得着自己的舅舅了,嘴角一撇正要说话,却被太子抢先一步道:

    “好说,孤知义兄所言何人,孤会跟徐国公(萧嵩)打个招呼,由他来请示圣人。”

    萧嵩已经六十九了,按照大唐的惯例,七十致仕,有疾提前,萧嵩一把年纪肯定有病,但是现在仍挂着太子太师,可以觐见圣人。

    而李璘的亲舅舅郭虚己,与牛仙客一样,都出自于萧嵩门下。

    王忠嗣点了点头,正因为他是军方出身,级别又高,所以很清楚,别看他这次是去朔方当老大,下面的将领要是不听话,阳奉阴违,他在朔方也不好展开工作。

    优秀的领导需要具备的第一项技能,就是哄好下属。

    比如那个韦光乘,朝廷之所以对其诟病颇多,就是因为朔方七个军府,有五个韦光乘管不了。

    这方面,王忠嗣要比韦光乘强很多,一来是将门出身,级别太高,身上顶着战功,在军中素有威望,再者,他爹王海宾活着的时候就是朔方的丰安军使,那是他们家的地盘,现任丰安军使,也是王忠嗣的人,叫王思礼。

    “便让郭虚己入我幕府,担任朔方节度行军司马,在御史台挂个御史中丞最好,”王忠嗣道。

    行军司马属于幕职,无品级,有临时性质,多以朝臣出任,为行军统帅的左膀右臂,一般都会在三省和御史台有一个挂职,以显示主要为朝廷服务。

    王忠嗣现在还是御史大夫,挂职到自己手下,会方便很多。

    “郭虚己的本官也不能变,”贺知章道:“驾部掌舆辇、传乘、邮驿、厩牧,既然朔方要用兵,郭虚己在兵部的官职,必须保留。”

    太子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,举杯道:“这个好办,务使义兄在朔方调度征求,万无一失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这个时候,

    “殿下,寿王来了,”太子少詹事齐浣禀报道。

    正举杯与王忠嗣对饮的李绍一愣,双目一眯,猛地一拍大腿,大喜起身:

    “吾弟来,孤喜煞矣!”

    旋即离开座位,匆匆走向殿门方向迎接李琩。

    下首席位上的永王李璘冷哼一声,嘴角一撇,一副无所谓的样子。

    他的长相很丑,而继承了生母样貌的李琩,则是少英武,美姿仪,标准的大帅哥,所以他只要看见李琩那张脸,他就不高兴。

    “怎劳兄长亲迎,弟愧不敢当.......”李琩态度谦卑的任由太子握着他的手,进入大殿。

    太子李绍哈哈一笑:“弟乃稀客,若平日常来,自不远迎,你我骨肉,万不可像从前那般生疏,我这里,你今后还是要常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算了吧,以前又不是没邀过他,人家架子大,瞧不上兄长这里,”永王李璘冷笑道。

    太子李绍瞬间皱眉,狠狠瞪了李璘一眼:“你再胡说,就给我滚出去。”

    李璘悻悻然一笑,双手抱肩。

    “十六哥说的对,弟平日里鲜少拜谒兄长,是弟的过失,”李琩笑呵呵的看向老十六:“十六哥莫动气了,我自罚三杯。”

    “哥”这个词来自于鲜卑语“阿干”,目前为止,这个称谓在皇室和鲜卑族中比较流行,毕竟老李家有鲜卑血统,汉人以哥做称谓的,只有少数,不过后面会慢慢普及。

    永王李璘排行十六,李琩是十八,所以叫十六哥或者十六郎都可以,叫哥,显得更为亲近一些。

    至于李琩称呼太子为兄长,指代父亲,里面有一层尊敬的意思,太子排行老三。

    王忠嗣等人也起身相迎,虽然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对李琩充满敌意,但场面功夫还是要做足的,不管怎么说,李琩也是圣人的亲儿子,还是当年宠冠诸子的储君大热门。

    “我们刚才还在聊今早朝会的事情,寿王体恤国情,不恋大权,忠嗣是由衷敬佩,”王忠嗣脸上一点笑意欠奉,嘴上客气,面子上一点客气没有,道:

    “等过了千秋节,我就得远赴灵武了,在此之前能与寿王促谈一番朔方之事,应是受益匪浅。”

    他这话有点埋汰人的意思,朔方的事情,请教谁也轮不到请教一个没离开过长安的李琩。

    李琩当然听的出来,坐下之后,摆手自嘲的苦笑道:“朔方的事情,我是一问三不知,忠嗣找我,是找错人了。”

    他不称呼大将军,而直呼其名,也是因为王忠嗣是圣人义子,名义上跟他是义兄弟。

    王忠嗣嘴角一勾:“寿王谦虚了。”

    太子李绍哈哈一笑,返回自己的主位坐下,目光看向王忠嗣道:

    “吾弟面前无需客套,孤之兄弟皆是遥领藩镇,十八郎从来就没去过灵武,怎知那里的情事?义兄要再这么问,孤可就要怪罪了。”

    王忠嗣笑了笑,一屁股坐下。

    太子李绍接着笑道:“咱们刚才在聊什么,便接着聊吧。”

    他这是在提醒众人,不要因为李琩来了,就不能畅所欲言,也是在暗示李琩,我没拿你当外人,虽然你跟我争过储君,不过现在木已成舟。

    在太子看来,死了妈的李琩已经没有威胁了,更何况媳妇现在也被亲爹给抢了。

    每每想起杨太真,太子的肠子都快笑拧巴了。

    “朝会上,韦光乘言朔方缺钱,这是事实,李林甫拜中书令五年之间,克扣边军,以至于兵士缺饷严重,下面闹情绪,上面的将领管不了,只能是牵头盘剥地方,时日一久,已呈骄兵之势,韦光乘从朝廷要不来钱,自然也就管不了那些骄兵悍将,此政不改,边疆要出大问题,”北海太守李邕率先开口,矛头直指李林甫。

    太子党如今还是比较硬气的,与李林甫的矛盾正在逐渐从台下转至台上,毕竟太子太师萧嵩,就是被李林甫搞下来的,他们之间的仇怨很深。

    但李邕口中所言,明显不是李琩没来之前议论的话题,而且也是语出惊人,比较劲爆,多少有点震慑李琩的意思,伱从前不是跟李林甫狼狈为奸吗?现在你不行了,接下来该轮到李林甫了。

    李琩则是面无表情,只是低头以食指摩挲着杯沿,他能察觉到,所有人都在偷偷打量着他的表情。

    东宫看李林甫不爽,已经打算正面冲突了,李琩对这些事情,其实不太感兴趣,因为他现在连参与进来的资格都没有。

    所以他沉默片刻后,抬头看向李邕:

    “李北海醒世之言,不知你可有什么好的对策,可挽形势?”

    李邕笑了笑:“暂时没有。”

    实际上他们有办法,但是他们的办法不是改变国策,而是将李林甫搞下去,毕竟按照开元年间的惯例,李林甫已经担任五年宰相,时间够久了,该换人了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李林甫的功绩在于为圣人敛财,不过没关系,我们也有一个人,可为圣人充实府库。

    长安令韦坚低头抿了一口酒,闭目享受着酒香在口腔内绽放........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112521/42047212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