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笙箫默小说 > 战国之高氏物语 > 第三十七章账记二十年,检地古以有

第三十七章账记二十年,检地古以有

    秋收关系到十月底的年贡,对农人们最是重要,雨才刚一停下,乡道两边的田野上已全是忙碌的身影了。

    平山村临近三沢川,开掘不少用於浇灌的渠道,以方便灌溉田地,这会儿想要将水全部排干,倒是容易。参与劳作的不但有从其他村子赶来‘以工换赈’的青壮外,连居住在河滩附近的秽多、非人也都参与其中。

    青壮们有的用桶装盆舀向外泼倒,有的竖起翻板刮车往沟渠中引水,田垄两侧各砌有两排石道,积水顺着石道向河内泊泊倒流,老人和妇孺则在已经排空的泥泞稻田里,趁着雨歇时段,抓紧抢收。

    高师盛端坐马扎,在道边放眼眺望,心道:“天阴云重,风势又急,只怕最迟明日傍晚还要有一场大雨,这么多田野,只凭手提、刮车排水,怕是水还没排空,雨就又来了,到最后空忙活一场。”

    不过大家伙,好不容易有了点盼头,他实在不好开口说风凉话。

    连青木大膳这位剑豪达人,都光着膀子下地跟着苦力们一起干活去了,唯有他跟长田盛氏两个手不能提,肩不能抗的富家子弟坐在道边监工。

    提起笔来,详细的将田里劳作的青壮人数记录下来,粗略看过,便发现其中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名字,或者是根本便不在‘土断账记’之内,属於是战国时期很常见的‘匿田逃户’。

    长田盛氏好奇问道:“庄头记录这些做甚,还没到年关,难道打算现在就重修账记不成么?”

    高师盛放下笔来,不明所以的回答道:“并非如此,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,在庄所治下具体有多少‘逃户’,修订账记要有骏府检地令才行。”

    “那骏府拿什么作为依据来收年贡?”

    “当然是以天文二十年,检地账统计后的名目为准,即便我的现在记录的人数,可能更准确,但也不会予以采用。”

    “收税的账册居然是天文二十年的旧本?”长田盛氏一脸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高师盛为他补充解释道:“并且《检账记》上只记录户名,税户家中具体到底情况如何,有几口人,有几反地,又是否与检账属实,其实骏府是根本就不清楚。”

    “这怎么可能?”长田盛氏虽然并不插手家中座铺里的生意,耳熏陶目染之下,也是知道账册每年年底都要重新修订,不禁问道:“骏府居然用好几年前的账目征税,这能准得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这怎么不可能准确?”高师盛对他的反应很是奇怪,一看就是少见多怪的样子。

    “正常来说,记录人口土地的《检账记》要每十年,甚至每三五年就要重修一次,清点增长的人口和新开垦的土地,但实际上各国大名的记录,普遍都是几十年前的老账册。

    骏府现在征收年贡、劳役以及军役的名册,在天文大二十年大检账之前,用的还是天文元年的老账本,换句话说二十年内没有任何人口数量上的变化,新垦田地多不胜数,石高却一点增长。”

    长谷川家都快破产了,还能赖在军役账上,不就是因为骏府名册中,记录的是他家天文二十年时候的情况,误以为还是有业田的军役众,也是幸亏骏府,多年没有大规模动兵,不然早就蒙骗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郡里因为要征兵,提前派人让乡里提交军役众家中的实际田产,多少了解一些具体情况,所以就没有才没混进旗本里面。

    高师盛自然不会想拿着这些新录的籍户,向这些‘逃户’追缴丁钱口算,除了逼反一揆,让自己死於非命外,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。

    记录这些,也只是好让自己对治下人口有个大致了解,不至於被村縂蒙蔽,方便治理地方。

    他对此也是很无奈,虽然听上去,这根本就简直让人难以置信,但却是确确实实,就一并发生在近畿七道六十六国,无一例外。

    “骏府不清楚,那庄所里的差役们总该知道。”长田盛氏发问道。

    “这也不一定,比如我这种远来外郡为吏的人,能对平山乡多了解?再说了,本地差役为什么要告诉我乡里的真实情况,让自己多交年贡么?就算我自己花上时间巡查清楚,骏府也会因为担忧差役是为了盘剥百姓,故意谎报、多报,而不采信。”

    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根本就管束不了。

    别说高师盛这么一个米粒大小的庄头,就是各国大名,对这些百姓公然逃避赋税劳役的行为,都只能是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

    高师盛顿了顿,说道:“难道各国大名们不知道,村縂交给自己的名籍之中,存在谎报误报的情况么?当然知道,只是逃户历来有之,契党国众又尾大不掉,只能听之任之。‘缓则百计推诿,急则聚众强诉,威盛竭诚尽忠,势难任彼皆去,此乃守护名主不可言谈之隐。’”

    “这不就是不输不入之权么?这么简单,那俺家岂不是白花这么多年冤枉钱。”长田盛氏大为懊悔,他没听懂最后两句,也能理解前面话语的含义。

    “每年俺家花费在购买“不输不入”权上的银钱就超过四百贯,最多只能让乡里差役,不能上门,郡里的官差,还不是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这么看来,还不如逃户安乐自在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你家也是一样存在逃户,比如家中奴婢、徒附,骏府都是不会征收口算丁钱。”还有一句话,高师盛其实没有说出口:“其实整个乡的逃户所欠的银钱,都折算在了那四百贯钱里面。”

    “豪商逃户跟百姓逃户可是两个下场,你可不要犯傻。”拿了长田家的钱粮,高师盛觉得自己有必要提点一下对方,大名们放任百姓逃户,也有一部分积蓄国力,与民休息的策略,并非是真的就能容忍国人和豪强,逃避应有的赋税。

    “俺也就是这么一说,庄头逃户又是怎么回事?”长田盛氏不读书,求知欲倒是很强。

    索性没事,高师盛干脆就从头到尾给他讲一讲,整个事情到底是如何。

    “‘匿田逃户’的出现,最早可以追溯到律令时期。与‘大化改新’后的租庸调制和班田收授法,即班田制度的出现密不可分。”高师盛见他一脸茫然,看来是真的十足文盲,惊诧问道:“权之介莫非没有上过寺子屋么?”

    寺子屋即僧人来办的私塾,主要招收庶民子弟为徒,交授蒙学,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,以训练读、写及算盘为主,许多武士家庭和少数富裕庶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。

    长田盛氏这种豪商,别说上寺子屋,就是请学问僧专门来家中传授课业,也不奇怪。

    “年少喜好舞刀弄枪,以至于於疏忽课业,让庄头见笑了。”长田盛氏理直气壮地回答,倒是让高师盛有点迟疑不定,难道念过书的人,这种时候才应该羞愧么?

    “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,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。”高师盛觉得自己完全是在对牛弹琴,无奈地说道:“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,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。班田的具体作法是:凡六岁以上公民,由政府班给口分田,男子二段,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。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,家人、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。有位、有职、有功者,按位的高低,功的大小,班给相应的位田、职分田、功田等。除口分田之外,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,为世业田,若绝户还公。班田每六年一次。所受之田不准买卖,若受田者死亡,由朝廷收回。”

    “那这么说,当时朝廷不就是全天下唯一的名主。”

    “可以这么说。”高师盛也有好为人师的一面,对这个临时弟子,打断自己讲话很是不满,继续讲道:“这种‘恶法’严重侵害,当时地方大人与朝廷贵族们的权利,即便是推行此法的中臣镰足所开创的藤原氏,在掌权以后也是相尽办法,逃避原本的赋税,‘不输不入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列入律令,藤原氏以此为名,来大肆兼并土地,隐匿人口。”

    “结果就是朝廷财政不断减少,百姓赋税沉重,引得不少有识之士忧虑,藤原北家出身,担任过遣唐使的藤原清河就曾多次上疏奏请朝廷:“咸用土断,使举善进才,各由清论,以纠班田收授制之流弊,是为土断之始。”

    “土断?”长田盛氏又听到一个新词。

    “其实就是检地,只不过当时被称为土断,又称‘检地校籍’,主要是针对权贵庄院,进行清测丈量,释放奴婢为良民。”这也是高师盛读览《秋津纪事》这部国史时才了解到,原来检地古以有之。

    不过真实目的,有待商榷,毕竟因为检地多次激起民变,怎么看都像是针对黔首百姓,而非朝廷公卿。

    “藤原清河历任中务少辅,大养德守至参议,分别两次主持土断,史称‘天平土断、‘胜宝土断’,一时“财阜国丰”,“豪强肃然”。以此功劳,位阶也自从五位下一路升转到了从四位下。在当时整个藤原氏一族内,能胜过藤原清河者,也不过是南家丰成、仲麻吕等寥寥数人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当时逃户的主要群体,已经从藤原百官,变成了因土地兼并和租庸调破产的班田农民。‘不入土断者,可不修闾伍之法,免交税服役’,百姓摆脱沉重的赋税,才能勉强苟活。”

    说道这里,高师盛看了看田野里忙碌的百姓,想道:“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,只怕今世赋税名目之驳杂,更胜前朝。”

    随后言道:“朝廷尝到了施行“检地校籍”政策带来的好处,於是对逃避赋役的人,称为“逃户”,一经查获,治以重罪,降为秽多非人,导致民怨沸腾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班田农民身背租庸调的重担,导致很多班田农民完全无法生活下去,结果造成的就是农民的大量流失,聚众闹事,三五勾结聚山为贼,反抗朝廷的统治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亦曾多次土断,但执行中巧伪甚多,或窃注田籍,或却而复注,故成效甚微。”

    “仲麻吕难道就是那位因为争风吃醋,而在近江发动叛乱的藤原仲麻吕太师?”长田盛氏听完讲述后,一脸狭促,藤原清河是谁他不知道,但是在近江发动‘藤原仲麻吕之乱’的藤原仲麻吕可是大大的有名。

    并不是说‘藤原仲麻吕之乱’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,而是这场叛乱,纯粹是面首之间的争风吃醋才引发的。

    民间各种野话图本流传甚广,也无怪长田盛氏一个文盲也听说。

    高师盛很奇怪,对方关心的重点到底在哪里,他说的是奈良朝名臣藤原清河,而长田盛氏关心得则是靠当面首,做上太师的藤原仲麻吕。

    藤原仲麻吕是孝谦女王的从兄,深受宠幸,一度权倾朝野,官拜太师(相当於太政大臣),孝谦女王笃信佛宗,一生未婚,但面首众多,后来移情别恋,转而追逐东大寺的道镜和尚。

    自天平胜宝三年,道镜和尚被召入宫内道场,就被孝兼女王以治病禅师的名义,长留宫内,深受宠爱。

    天平九年,孝兼女王下诏书,任命道镜和尚为大臣禅师,与自己从兄一起参与政事,之前就因为备受冷落而愤恨不平的藤原仲麻吕,再也无法忍受,情敌分薄自己手中执权。

    遂拥立淳仁君为王,举起叛旗,纠集甲士企图攻杀道镜,入宫夺取铃印(玉玺、驿铃),结果被事败逃亡,后被捕於近江国高岛郡,与妻子一同被斩杀。

    藤原南家一院,因‘藤原仲麻吕之乱’深受朝廷猜忌,被全部罢黜官位,流放各国就此没落。

    藤原仲麻吕在民间野史中,被描绘成一位愚蠢不堪,靠裙带关系发迹的幸进小人,但实际上藤原仲麻吕颇有才干。能升任太师还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才干。

    天平宝字元年,施行祖父藤原不比等制定,却因为旧权贵反对而搁置长达39年之久的《养老律令》,并吸收大唐的经验,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减轻了人民的负担:中男的年龄由17岁以上改为18岁以上,正丁的年龄由21岁以上改为22岁以上,以防班田农民逃亡;为了平衡米价,还设置了常平仓;另外,国司的任期也由四年改为六年。

    只可惜世人,关注的只有那些子虚乌有之事。

    “当真朽木不可雕也!”高师盛不用猜也知道,长田盛氏在想些什么龌龊勾当。

    亏得他还想教化眼前这个文盲,闹了半天是长谷川隼人那种夯货,干脆起身去田里看看,忙活得怎么怎么样了。

    注释:班田制度公元743年就废除了,藤原清河正好是班田制度废除前十年,比较有名的大臣。

    土断,取自南北朝的真实事件,班田制度崩溃后,依旧多次颁布《庄田整理令》,但都收效甚微。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88993/33198035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