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笙箫默小说 > 明末:辽东雄狮 > 第五百四十五回 鞍山之战

第五百四十五回 鞍山之战

    杨承应率幕僚伫立在牛头山脚一处高地,面北而望。

    大批全副武装的辽东军步伐整齐,有序的通过了牛头山。

    过了牛头山,再过去就是耸立在平原上的海州城。

    到了海州,就距离后金的鞍山城只有八十里。

    一名哨探飞马抵达,他跑到杨承应的面前汇报:“大帅,海州附近出现鞑子骑兵,孔将军已率军驱离。”

    “知道了。”杨承应丝毫没受打扰,用单筒望远镜观察着军队行进的情况。

    在他身后,已经是新一师师长的张存仁,说道:“看来鞑子是在试探,发现我大股骑兵立刻撤退。”

    “这说明皇太极也来了,不然不会派出数量众多的哨骑,逼得孔有德率骑兵出击。”

    杨承应说道:“传令下去,全军加速前进,今日务必抵达海州城下,确保将士们睡一个好觉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传令兵立正,旋即飞马禀报给高处的掌旗官,以及其他传令兵。

    为了赶在秋收后第一时间动手,杨承应把很多事都推了。

    譬如除了送别徐光启等朝廷大员,还有蒙古部落首领。其余事情都交给范文程和宁完我,他只专心调兵遣将。

    徐光启等人都走了,只有一个不速之客执意留下。

    这人不是别人,正是杨嗣昌。

    此刻,他就与杨承应站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杨承应把望远镜递给杨嗣昌:“杨巡抚,你看看吧。”

    杨嗣昌没用过望远镜,一脸狐疑的接过望远镜,学杨承应刚才的样子观察。

    他看到大军行进整齐,满心羡慕,更加疑惑:“杨帅,你的军队怎么做到行进如此整齐?”

    “这和数年如一日的训练有关,另外粮草要准备充足。”

    杨承应毫无保留的回答。

    这位日后官居高位的杨阁部,就算学会又如何,背靠搞不来钱的朝廷,再好的经验也是白搭。

    “如果每个总兵都能像杨帅一样,我想,天下就太平咯。”

    杨嗣昌不怀好意的吹捧。

    惹得杨承应哈哈一笑:“要真是那样,就该换咱们的陛下寝食不安……哈哈……”

    杨嗣昌尴尬的笑了一下。

    很明显,他也知道自己的话过了头。

    辽东军快要抵达海州的消息,很快传到皇太极的耳朵里。

    他一直盯着地图,耐心寻找破敌之策。

    “大汗,敌人显然有备而来,不达目的绝不会撤退。”

    随军抵达鞍山城的岳讬,沉声说道:“我军应发挥自身骑兵的优势,与敌人在鞍山城外决战。”

    后面的话,不用岳讬,皇太极都知道。

    等靠近了鞍山城,杨承应的火炮部队就要把刚建好的鞍山城炸得稀巴烂。

    “不急!”皇太极抬手道,“我军实力仍在,完全不惧怕明军的进攻。”

    他转头对英俄尔岱道:“你精通汉语,又和辽东明军打过交道,我委任你为议和使者前往明军大营。”

    “议和?!”后金众贝勒大臣都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“没错,你去办理吧。”

    皇太极点头确认。

    “嗻。”英俄尔岱走出房间,一脸疑惑。

    只说是议和,却没有给任何谈判条件,这算什么议和。

    但很快他就知道,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。

    刚出城,就遇到硕讬。

    硕讬把议和的国书递给他,并小声叮嘱:“大汗让你尽可能多的打探到辽东军的情况。”

    “明白。”英俄尔岱点点头。

    他骑着高头大马,领着十余名随从,沿着官道很快来到明军的警戒区域。

    然后,他们就被明军哨骑发现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盘问,确定他是来当使者后,这支哨骑把他送到海州城。

    因为杨承应正在海州城。

    对于议和这件事,在大明是提都不能提的禁忌。

    袁崇焕被杀,其中一条罪状就是与皇太极的议和。那些士大夫可不管你议和是不是策略,只要议和就是死罪。

    历史上,陈新甲也是因此而死。

    但杨承应不在乎,反正他头上的死罪一大堆,区区议和算得了什么。

    听闻此事,杨承应便命人英俄尔岱请来。

    杨嗣昌当时就在场。

    一会儿,他们看到侍卫领着英俄尔岱朝这边而来。

    “杨帅,我还是回避一下吧。”杨嗣昌道。

    “这不合适吧。”杨承应答道。

    “这毕竟是辽东军与鞑子之间的事,我一个外地巡抚还是不掺和。”

    杨嗣昌说罢,转身就去了后堂。

    随后,侍卫带着英俄尔岱来到了正堂。

    杨承应一见英俄尔岱,便笑道:“真没看出来,外人口中学识渊博的人,却是一个长相粗犷之辈。”

    “史记有句话说得好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
    英俄尔岱不卑不亢地回击:“想不到名满天下的杨帅,也会犯这种错误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……这不过是谈正事前的寒暄罢了。”

    杨承应笑道:“你奉了皇太极之命而来,不知道他有什么话要对我讲。”

    “我大金国雄兵十万,贵军只有区区数万。虽倾巢而来,我军也不惧怕。”

    英俄尔岱从容道:“可是我主顾念两军生灵,希望能与贵军议和。

    如果贵军答应,我军可以拿出白银五十万两,布匹三万缎作为议和条件。”

    说罢,他献上国书。

    杨承应让侍卫接下国书,然后说道: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!

    何况贵军应该知道,我奉朝廷之命剿灭叛军这是大道。

    解百姓于倒悬,这是大义。”

    “嘴巴叫得太凶的狗,未必会咬人。”

    英俄尔岱不屑道:“贵军这么自信,万一翻了跟斗,明廷一定会对你不依不饶,到时候足下将死无葬身之地。”

    “这,就不劳你操心。”杨承应把手一挥,意思是送客。

    英俄尔岱也没有滞留的理由,转身离开。

    既然得到皇太极密令趁着议和打探敌方情报,他在回去的路上就非常细心的留意明军的情况。

    就在快要离开的时候,他听到一段对话。

    对话的是两个底层士兵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士兵道:“听说鞑子倾巢而来,咱们可能不是他的对手。”

    “是又如何?鞑子人少,咱们人多!大帅已经在全境搞动员义务兵,输一阵也不怕,耗也能把鞑子耗死!”

    另一个士兵满不在乎地说。

    “啊,那我们不成了擦脚布,随意丢弃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什么话,咱们就算死了,家人也得到好的教育,还能拿到丰厚的抚恤,总比给鞑子做狗强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倒是,鞑子现在温和是因为我们厉害,他们伪装的。”

    这些话被英俄尔岱听到,心里开始不停地打鼓。

    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94075/35791757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